发布时间:2025-09-27 12:00 浏览次数:
青山如幕,晕染出潇湘大地的灵秀
织锦似章,勾勒着民族文化的绚丽纹样
油茶飘香,银饰闪烁
摆手舞的鼓点里藏着生活的热忱
酸汤酸爽,侗歌悠扬
风雨桥的檐角下漾着岁月的温情
今天,我们与三位少数名族同学
展开一场特别的线上对话
听她们细数身边的民族印记
触摸不同民族文化交织的温暖脉搏
一、 家乡印记:藏在日常里的民族符号
Q:身边常见的民族元素,都藏着独特的民族味道,三位同学能否分享下自己身边的家乡民族印记?
瑶族・刘静宜
家里至今保留着不少瑶族特色物件,瑶族长鼓古朴雅致,绣有各色瑶族纹样的包包与服饰精美别致。外婆曾给我讲过许多旧时趣事,比如瑶族姑娘出嫁时,全族女性会齐聚唱瑶歌,部分家族还保留 “哭嫁” 习俗,哭声越响,寓意越幸福。在江永乡村,女子出嫁要历经吵歌堂、嘈屋、坐歌堂、闹歌堂、哭嫁、贺三朝等流程,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女书 —— 好姐妹会陪着新娘做女红、学女书、唱女歌,满是热闹与温情。此外,勾蓝瑶是江永县四大民瑶之一,上村鼎建戏台碑记载:“吾祖昔居万山中,山勾联透,溪水伏流,色蓝于靛,因名勾蓝”,清晰道出勾蓝瑶因聚居地 “山山勾连、溪水靛蓝” 而得名的由来。
侗族・龙珍妮
我的家乡在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,那是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城。童年最难忘的,是在鼓楼与风雨桥边的时光:鼓楼不仅是侗寨的标志,更是大家的 “公共客厅”,傍晚时分,老人们围坐聊天,孩子们在旁追逐嬉戏,暖意融融;风雨桥则是夏日的乐园,我们会在桥下小溪捉鱼,也曾和堂妹在桥上躲雨,听雨声打在瓦片上,像一首自然的侗歌,格外安心。
土家族・肖慧君
身边的土家族元素随处可见:家里曾做过腊肉,新鲜猪肉先腌制,再挂在火坑上用柴火烘烤至发黑,咸香入味;邻里乡亲会做和渣,用黄豆磨粉制成,口感质朴;还有国家级非遗摆手舞,动作以 “顺拐” 为特点,满是民族特色,可惜我没学过,大多是老一辈人会跳,若大家感兴趣,很推荐去尝试。
二、 服饰密码:一针一线里的文化传承
Q:各民族服饰都有独特风格,背后都藏着讲究,三位同学能否讲讲民族服饰里的门道?
瑶族・刘静宜
瑶族服饰讲究 “定制化” 与 “手工感”,妈妈衣柜里还藏着旧时穿的瑶服,许多制作环节仍保留手工刺绣工艺。瑶服品类丰富,既有长裙款也有短裙款,搭配的鞋子、头饰、耳饰也各有讲究 —— 配饰多为银饰,还会搭配香囊、绣有特色纹样的小包包。穿搭上,男性常包头巾、束腰带,女性服饰则更丰富多样,但无论男女款,大多以红、绿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为主,色彩鲜明,极具辨识度。
侗族・龙珍妮
侗族服饰看似简约,实则每一件都藏着巧思。奶奶擅长绣花,她做的围裙、腰带,图案皆有寓意:鱼骨纹象征子孙延续,太阳花代表光明与希望。更特别的是,不同村寨的服饰在颜色、细节上会有微妙差异,就像一张 “无声的身份证”,能让人一眼辨别出穿着者的家乡。小时候穿惯了不觉得特别,如今再看才懂,这身衣裳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文化传承。
土家族・肖慧君
土家族服饰的讲究体现在 “差异感” 上:按年龄分,年轻人服饰色彩更鲜艳、图案更活泼,长辈服饰则偏沉稳;按身份分,已婚与未婚女性的头饰有明显区别。饰品也不只是装饰,比如银饰,除了美观,还被赋予 “祈福、辟邪” 的寓意,藏着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三、 节日风情:仪式与美食里的民族记忆
Q: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三位同学能否分享下家乡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过法与难忘的美食?
瑶族・刘静宜
家乡最热闹的是春节与盘王节:盘王节会举行祭祀仪式,还会跳专门纪念盘王的瑶族舞蹈,庄重又喜庆;说到节日美食,油茶是绝对的主角 —— 奶奶一周要打四五次油茶,喝油茶时会搭配上百种特色点心,如今家乡还有专门的“油茶街”,满是小吃与油茶香,近几年不少国内外学者来江永,都会去打卡,对这些美食赞不绝口,若有机会,大家一定要来尝尝!
侗族・龙珍妮
侗族节日里,“萨玛节” 与 “侗年” 最让我难忘。萨玛节是为纪念侗族英雄萨玛,大家聚在鼓楼坪,手拉手跳 “多耶” 舞,齐唱多声部侗族大歌,热闹非凡;侗年则满是家的味道,一家人必围坐吃酸汤鱼 —— 酸汤用米汤自然发酵,酸得醇厚、辣得爽快,鱼肉鲜嫩入味,还有用糯米和碱水做的灰碱粑,口感 Q 弹,奶奶总说 “吃了碱粑,路路通畅,一年顺遂”。现在在外求学,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家乡味。
土家族・肖慧君
土家族的 “过赶年” 习俗,是我最记挂的仪式 —— 就算不在民族聚居地,家里也会提前一天吃年夜饭,满桌都是特色菜:扣肉肥而不腻,糍粑软糯香甜。美食里,腊肉和合渣更是我的最爱,每次吃到,都能瞬间想起家乡的味道,感受到亲情的温暖。
四、 文化瑰宝:代代相传的民族智慧
Q:各民族都有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,三位同学能否分享这些瑰宝的特色与背后的故事?
瑶族・刘静宜
瑶族文化里藏着许多 “宝藏”,女书便是其中之一 —— 它是世界现存唯一的女性文字,原本 “传女不传男”,但如今女书与正宗瑶话都面临传承难题,好在经政府调查批准,我读初中时学校开设了女书课,男生女生都能学,课程里不仅教写女书,还教唱瑶歌、说瑶话。关于女书的起源,民间有两个动人传说:一是皇妃胡玉秀入宫前造 “蚂蚁字”(又称 “纸扇文字”),方便与家人传信;二是九斤姑娘为加强女友间联系,创造女字供大家写信、编歌。真心邀请大家来实地探索,亲耳听民族故事,才能更真切地感受瑶族文化的深厚。
侗族・龙珍妮
侗族大歌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 —— 它无需指挥、不用伴奏,却能实现多声部和谐共鸣,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每次和朋友聊到 “唱歌”,我都会自豪地提起它,还会讲风雨桥的故事。我发现,正是这些细节 —— 一首歌、一座桥、一个故事,最能打破距离感,让朋友们真正走近侗族,理解我们这个热爱自然、热爱歌唱的民族。
土家族・肖慧君
土家族的文化瑰宝满是生活气息:摆手舞的动作多模拟农事劳作,藏着对劳动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;西兰卡普(土家织锦)图案丰富,每一幅都像在讲故事,有的源自传说,有的描绘自然,有的记录生活;山歌则是情感的载体,有歌颂爱情的,有赞美家乡的,一唱一和间满是真情。这些瑰宝,都是土家族人生活与智慧的结晶。
油茶的醇香还在舌尖萦绕,耳畔又传来侗歌婉转的余响,西兰卡普的纹样还在眼前流转,感谢刘静宜同学、龙珍妮同学、肖慧君同学,以真诚分享,让我们触摸到文化的肌理,感受传承的力量。愿未来,能邂逅更多民族精彩,把故事写成青春诗行。(文/郭凡 图/刘静宜、龙珍妮、肖慧君 一审/谭耀华 二审/李静 三审/杨继梅)
COPYRIGHT 2004-2018 湖南信息学院 备案序号:湘教QS4_201212_010026 | 湘ICP备05002975号/许可证号:A10010065
地址: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毛塘工业园湖南信息学院(邮编:410151)| 招生热线:0731-84098666 传真:0731-84098777 联系信箱webmaster@hnuit.edu.cn